top of page

历史发展

彝族作为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对于彝族的起源,学术界较为认可的是北来说,彝族的祖先与分布在西部的古羌人有关系,彝族人主要源自于古羌人。在经过几千年的迁居发展后,如今大部分的彝族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像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云南大理等。

 

在历史上还出现过许多杰出的彝族人物,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彝族统领小叶丹。八十多年前中日抗战时期,中国红军军队为渡过金沙江进入到四川彝族聚居区。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在彝海边与小叶丹喝鸡血酒结拜为兄弟,随后小叶丹领当地彝族群众护送红军顺利通过彝区,为红军大部队顺利过境创造了条件,从而成就了一段民族团结的传奇佳话。

 

此外,彝族在历史上也有许多的学术贡献。彝族创造了自己的民族历法。例如十月历和十二月历,十月历法保存在《祭龙经》《十月兽历》等彝族古文献中。并且彝族在天文学上也有许多的造诣和独特的理解。彝族在历史上有着观测星象的传统,通过对于宇宙及星空的长期观察,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并将这些民族知识的瑰宝攥写为书籍,诠释了对于宇宙演化、空间结构、天体运行和万物起源的理解。例如《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宇宙人文》《宇宙生化》《物志纪略》等彝文古籍记载了大量关于宇宙天文和万物生成的内容。详细了解请关注“纽带”系列组织的“ 纽带:观星—彝族文化保护公益组织(Link:Stargazer)”网站(网站链接)进行了解。

民族文化

彝族作为一个历史悠长的民族,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彝族人民有着自己的民族信仰,彝族的宗教信仰大多数为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如火崇拜,象征性的节日便是火把节)、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观念。此外,彝族的民族信仰是多元包容的。在滇、黔、桂彝区,除保留着本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信仰外,部分地区还流行着道教、佛教。在凉山州的每一个彝族家庭,每一年会举行至少两至三次的民信仪式,名为“毕摩”。在新年,婚葬,以及在外的子女探望故乡时等重要日子,都会举行“毕摩”。尤其是在彝族年,人们会请祭司来到家中做“毕摩”,举行一些传统仪式。“毕摩”承载了当地的民族信仰,体现了彝族人民的仪式感,对亲人的重视,新年的期望,对步入婚姻的夫妻的祝福,和已逝之人的哀悼。

 

彝族传统服装饰品种类繁多,形态有近百种,且色彩丰富,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表现。凉山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察尔瓦(羊毛披衫)常年披戴。例如彝族妇女,一般上身穿着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除小凉山和云南的彝族穿裙子外,其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长裤。许多女子的衣物上绣有精致的刺绣,衣襟袖口、领口绣有精美多彩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精致独特。彝族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款式变化多姿,并且以当地的银制饰品和独特的刺绣为标志。

民以食为天,彝族有着独特的饮食习惯。彝族的主食为土豆、玉米、荞麦、大米等。副食型食物有肉食类、豆类、蔬菜类、调料类、饮料类。肉食类以牛、羊、猪、鸡为主。豆类多为黄豆、胡豆、碗豆等,(其中黄豆的一种食法彝族称为“都拉巴”,即将黄豆磨成浆,连糟加酸菜煮吃)彝族较为出名的美食有八大碗、苦荞饼、冻肉、烩羊杂碎、水煮土豆等。

 

彝族的风俗风情十分热情好客,待客的礼仪十分有讲究。待客时会准备新鲜的肉食,以杀牛为贵,羊,猪次之。同时彝族人还讲究以酒待人,“三道酒”就是是彝族接待贵客的礼节。第一道酒为栏门酒,即在门口迎接客人,彝家人吹响长号、唢呐,弹起月琴,载歌载舞,欢唱“迎客调”,客人一下车就由盛装的彝家姑娘捧上一杯美酒,如果酒杯内放有木叶,则表明要客人当场回唱一首酒歌。第二道酒为祝福酒,即在酒宴上向远方高贵的客人敬上双杯美酒,同时还要献上祝酒歌。酒歌有现成的曲调,声调热烈高亢,唱词内容有传统词,也有即兴发挥的创作,根据客人的身份唱一些祝赞、吉利的话语。敬酒歌可一人独唱,也可以数人集体唱。第三道酒为留客酒,即客人要离开主人家时,主人送客到门口时请客人喝下离别时最后一杯酒。敬酒时,长号、唢呐同时吹奏“留客调”,男女青年欢歌起舞,主人手捧酒杯唱起送人的酒歌,内容为祝福客人幸福、吉祥,表现主人的牵挂、挽留。客人必须把这杯酒喝掉才能启程。敬三道酒是彝家接待贵客的最高礼仪,咂酒就是彝家人待客的“茅台酒”。彝族人自古喜欢饮酒,酒在他们的饮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彝族人日常生活要饮酒,迎宾待客要饮酒,逢年过节、婚丧喜庆要饮酒,磋商大事、调解纠纷要饮酒。独特的酒文化,几乎无处不在。

 

彝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字和语言。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彝族文字为表意文字,又称音节文字,通称老彝文。该文字大约形成于13世纪,据估计,仍存的老彝文大约有一万多个字,经常使用的有一千多个。每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没有偏旁和部首,同一字形有多种不同的书写格式,主要为由左向右直书或横书。

 

并且,彝族有着极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例如火把节,火把节的日期为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历时三天。节日期间,人们身着传统服饰,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坝或缓坡上,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斗羊、摔跤、选美等。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热闹非凡。早上,人们要杀牲祭祖。晚上,要举着火把在庄稼地中转游,意为烧死害虫,祈求庄稼丰收。同时,彝族年也是对于彝族人来说,每年不可或缺的节日。彝族年彝语称“库施”。各地过年时间不一,一般在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选吉日过年。凉山彝族的火把节反映了当地将火作为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着火把节习俗的原生态民俗基因,属于早期形态的火把节节俗,其文化内核是火崇拜,与氐羌系统的彝语支民族崇火尚日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您有什么问题或想成为我们组织的一员吗?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want to become a member of our organization? Feel free to contact us .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百日红西路398号62500307

 398 Bairihong West Road, Jinjiang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62500307, China

bottom of page